2022-09-28
浏览1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聚焦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基础明显夯实、服务阵地不断筑牢,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明显增强,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乘着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有落地的抓手。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正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三驾马车”,分别解决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的阵地、资源下沉渠道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要服务,首先要有阵地。此前,很多地方的中医药服务到了县一级就“断档”了,中医药服务的触角难以向县级医院以下的单元延伸。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将基层中医馆建设纳入提升工程主要目标。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经费建设中医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3.67万个。
自此,基层中医药服务有了一方广阔天地,把脉问诊、遣方用药、刮痧拔罐、推拿艾灸等中医药诊疗服务均可在基层中医馆实现。
在基层中医馆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也越织越密。截至2020年底,全国76.7%的县级区域设置了公立县级中医类医院;87%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4%的县级妇幼保健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的村卫生室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县级非公立中医类医院共5473个、门诊部3544个、诊所达6.3万个,备案中医诊所21382个。
阵地搭建起来了,中医药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下沉就显得尤为重要。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打通了这一关键渠道。
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着力推动县级中医院在县域内牵头组建医共体。同年国家启动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确定754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其中县级中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的360个,占比达到54%。
各地也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定向招录、返聘、中医药人员引进“绿色通道”、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等措施,充实基层中医药队伍。“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培训合格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师4.2万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类别医师总数达18.39万人,比2015年的15.64万人增加了2.75万人。
“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会同相关部委,继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扩大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规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里面扩大中医医师的招生规模,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管理模式,在职称评审也将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供给。
在祖国大江南北,中医药造福基层民众的故事正不断上演。
成绩令人自豪,但中医人不会止步于此。
“我们将在巩固成果、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升级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召开的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赵文华表示,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根基,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积极推动基层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
上一篇:科技创新激活中医药时代动力
下一篇: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指南发布